美學電影百部選序言
1。
建築與戲劇是人類文明的二大載體,建築側重物質化,戲劇側重精神化,二者在外部世界的表現上是一分為二的,而對映在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上又是合而為一的。生活是物質化的,人生是精神化的。也可以說:世界是物質化的機制,人生是精神化的意義。物質表現著其內在的意義,意義表現為其外在的物質。二者互為表裏,實則一體。
電影技術的出現,拓展了戲劇的表現形式,儘管電影技術具備著廣泛的表現力,但相對於建築物質化的一面而言,其應被歸納為戲劇的精神化的一面,因此,電影是當今歷史階段下戲劇的一種流行的表現形式,用新的技術有別於舞臺戲劇的樣式,而其所演繹的仍然是戲劇與建築傳統的一貫內涵,即:用故事講述真理。
2。
善惡同傳貫穿著人類的整個文明史。文明的承傳過程是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因此,識正邪、辨真偽,是歷代學者的基本要務之一,足見真偽莫辨之貽害無窮。
電影百年史產生了約四十六萬部電影作品(IMDb-),用電影技術製作的各類視頻達四百七十萬部,很顯然,這個數字呈現著每年遞增的趨勢。這是一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看完的庫存量。實際上,身為現階段的大陸居民來說,使盡手段通過各種途逕可能看到的電影大約一萬部左右,減去至少五六成的偽片(爛片),剩下大約五千部電影可供資深影迷通覽,其中大約一千部經典電影作品標誌著電影藝術的創作成就與美學標準。
即便如此,通覽一千部電影也不是一般觀眾容易做到的,而要挑選出這一千部令人信服的電影作品,至今未見。主要是列榜單的機構與個人的動機或是商業企圖或是政治企圖,鮮見以純粹而明確的戲劇美學沙裏淘金、遴選出一份標誌性的電影藝術作品目錄,而這樣一份美學電影名單對觀眾而言是重要與負責任的、對資深影迷與創作者而言是具有思想啓發性的,對電影史而言,也應該正源清流祛邪扶正,把一些被刻意忽略或曲解的扶正,把一些精緻粉飾欺人耳目惑人心志的偽善之作拿掉,使正義與榮譽公正彰顯。
3。
當前IMDb與豆瓣網主要採用評分制對電影進行評選,這是一種相對公正的評價制度,但是仍有兩個不可避免的失衡漏洞,一者是行政干擾所帶來的評價失真,這個方面的干擾眾所週知並顯而易見;一者是集體意識或無意識所導致的評價失真,這個方面的作用非常隱蔽,因為集體意識是意識形態所塑造的,就很有可能出現整個社會觀念的集體失衡,比如政治宣傳與商業宣傳所塑造的集體意識,就可能造成對電影作品的評價偏離或背離戲劇的一貫精神,那麼,反映在評分結果上難免有失真之虞。
而美國電影協會(AFI)與奧斯卡通過參考投票結果由審查委員會確定而選出的電影作品,是一種相對公正的遴選機制,但仍然有不少顯而易見的政治與商業企圖干擾了部分評選結果。
美學的標準已經佚失許久了,甚至在電影出現之前的許久,戲劇精神已然亡佚,或者不妨說,滑稽劇或喜劇乃至明目張膽的肥皂劇的出現,我把它們稱為一帖帖戲劇精神亡佚的訃告。人類的精神失去了意義,人類的命運是可悲的,那些被它們稱為「悲劇」的純粹的戲劇精神,就是一聲聲震耳發聵的喪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
好書未必好看,好看未必好書。苦口良藥,忠言逆耳。好的藝術作品自然順適感官,而非刺激感官,那些一味取悅感官的讀物或影片是危險的。因此,一些神來之作未必滿足大眾的惡俗之趣,而一些邪惡之作往往可以令大眾喜愛狂歡。這就是票房指數不能衡量電影作品優劣的原因,歷史反而是一個冷靜的評判者,甚至,被埋沒的佳作也會復活。因為,後人必有智者來評價前人的功過是非,許多的虛偽也會被無情的時光揭穿。
美學的基本法則真善美統領並校正著人類創制的所有文明樣式,概而言之便是建築與戲劇二大系統,具體在電影藝術的創作表現上,立意於真、製作於善、作用於美。
5。
神思造物,作品的立意旨在闡釋真理,真理在生活中有不同層面的表現,但無論哪一層次的真理都嚮往著終極真理,在此基礎上,人類對命運的思考,永遠都是: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這是人類關於自身命運的永恆命題,可以說這就是人類的基本精神。而這個精神不是來自甚麼一切學科,科學或哲學,這個精神來源於終極真理的源頭,因此,人類命運的歸宿不是科學或哲學或宗教,而是終極真理所昭示的源頭。
過程正義,世界萬象、善惡莫辨,構思必有揚棄取捨,避惡就善正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守則,雅趣與惡趣不過一念取捨而已。所以,作品見人品。
美德在於與人有益,作品承載著道義,觀眾通過閱覽作品而接受道義,從而使自己的人生增添了道義的力量與美德,善長惡消、善進惡退。美者德之華也。
此番初選百部美學電影,限於自身疏淺陋隘,確有以偏概全之嫌。勉力而為,以期師友玉訓。
塗騰
二〇一八年七月七日
塗騰攢錢拍電影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longarts.com/mfspp/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