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里的11gt2内蒙古大学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波多黎各大学陈中方教授课题组来对他们最新发表的SmallMethods文章进行分享。本推文主要由论文第一作者李锋钰研究员撰写,陈中方教授指导,在此特别感谢内蒙古大学李锋钰研究员和波多黎各大学陈中方教授合作组的大力支持。

▲第一作者:FengyuLi;通讯作者:FengyuLi,ZhongfangChen;

DOI:10./smtd.

背景介绍

A.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

贵金属纳米颗粒经常被用来作为CO氧化等反应的催化剂。但是,金属纳米颗粒催化活性又依赖于其大小与形貌以及活性位点的不同位置,而目前实验上合成具有相同尺寸和形貌的纳米颗粒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贵金属纳米颗粒的高成本和有限的地球储存量也限制了该类催化剂的大范围应用。

单原子催化剂(SACs)(Nat.Chem.,3,;Acc.Chem.Res.,46,)在减少金属用量和提高催化效率方面具有极好的前景。在实验方面,SACs可以被多种方法合成(Adv.EnergyMater.,8,);理论上,更多的SACs模型被设计出来(Nat.Rev.Chem.,2,65),相应的催化机理也得到了深入研究。

B.双原子催化剂的出现

双原子催化剂,即固定在合适衬底上的金属原子二聚体,作为SACs家族的拓展成员也开始出现。最近的实验研究表明,相对于石墨烯负载的Pt1和纳米颗粒,石墨烯负载Pt2Ox对氨硼烷水解脱氢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Nat.Comm.,8,);Pd10Te3纳米线负载Cu10–Cu1x+对CO2还原拥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催化活性(Nat.Chem.,11,)。理论科学家也预测了多种石墨烯类似物负载金属原子二聚体作为CO2/O2/N2还原、CO氧化和析氢等反应的催化剂(J.Mater.Chem.A,7,)。

研究的出发点

目前实验上合成或理论上提出的双原子催化剂主要集中在同核金属原子二聚体,而原则上具有更多组成可能性的异核金属原子二聚鲜有报道。与同核金属原子二聚体相比,异核金属原子二聚体是否具有更优良的催化性能?如果有,根源来自哪里?现代计算材料科学已经可以回答这些问题,并为实验上合成异核双原子催化剂提供指导。

基于我们对C2N负载单原子Cu(Cu1

C2N)和双原子Cu(Cu2

C2N)稳定性和它们在催化CO氧化性能方面的研究(Nanoscale,10,),我们选取Fe1Cu1

C2N作为异核双原子催化剂,考察它们对CO氧化的催化性能,并与其相应的同核双原子催化剂(Fe2

C2N和Cu2

C2N)做系统比较,以期获得双原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与催化活性之间的联系。

图文解析

催化性能研究

考虑到O的脱附反应直接关系到催化剂的结构复原,我们从CO与化学吸附O的反应作为切入点。该反应在Cu2

C2N,Fe1Cu1

C2N和Fe2

C2N上的能垒依次为0.29/0.69/1.53eV,这和Sabatier原则吻合:适中的吸附强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我们重点考察CO在Fe1Cu1

C2N上的氧化过程。由于O2在Fe1Cu1

C2N上的吸附能略高于CO,我们先考虑了O2先吸附的反应路径(Fig.1):O?O能够自动裂解成两个O*,两个O*先后与两个CO生成CO2(E-R路径)需要克服0.45和0.69eV的能垒,两步反应都是放热过程。考虑到很多催化剂会受CO中毒的困扰,我们也考察了CO先吸附情况下的反应路径:O2与一个先吸附的CO通过共吸附(BLH路径)要克服0.73eV的能垒生成CO2和O*;进一步,我们研究了两个先吸附的CO与O2的反应(TER路径),发现此种情况下生成两个CO2只需克服0.42eV的能垒(Fig.2)。

▲Fig.1Thereactionpathways(E-R)andenergyprofileforCOoxidationontheheteronuclearFe1Cu1

C2Nmonolayer.

▲Fig.2ThereactionpathwaysbasedontheTERmechanismandtheenergyprofileontheheteronuclearmetal-dimerFe1Cu1

C2Nmonolayer.

催化机理讨论

我们发现,较同核双原子催化剂Cu2

C2N和Fe2

C2N,异核双原子催化剂Fe1Cu1

C2N对CO氧化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Fe2

C2N对O2和O具有极强的吸附而不利于CO2的形成;尽管Cu2

C2N具有很低的反应能垒(Nanoscale,10,),但是对CO的吸附强度要远大于O2,说明该种同核双原子催化剂容易发生CO中毒进而失去催化活性;相对于Cu2

C2N,Fe1Cu1

C2N上O2的吸附能略大于CO的,并且在CO先吸附和过量吸附(2个CO先吸附)的情况下,O2都能与之反应生成CO2。

为了理解异核双原子催化剂Fe1Cu1

C2N的优越性,我们对比了三种体系的d带中心与吸附物吸附能的关系(Fig.3),发现Fe1Cu1

C2N的d带中心介于Cu2

C2N和Fe2

C2N之间,而反应物吸附能的强弱和d带中心的位置有很好的关联,这与Hammer和N?rskov提出的d带中心理论(Adv.inCatal.,45,71)一致。

▲Fig.3Thed-bandcentersofconfigurationIIandI,andtheadsorptionenergiesofCO,O2andOfortheFe2

C2N,Fe1Cu1

C2NandCu2

C2N.

理论合成方案

我们的理论计算表明,异核双原子催化剂Fe1Cu1

C2N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形成三金属原子团簇的能垒极高,5psK下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构保持良好)和催化性能。为此,我们利用KNVT正则系综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从理论上探讨了该催化剂的合成方案:将C2N单层材料浸入到CuCl2溶液,在0.5ps内会形成单原子催化剂Cu1

C2N;将Cu1

C2N浸入到FeCl2溶液中,分子动力学模拟0.5ps内会观察到Fe1Cu1

C2N的形成。而每步反应都是自发进行或者微量吸热反应。

结论

本课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相对于同核双金属原子体系Fe2

C2N和Cu2

C2N,异核双金属原子体系Fe1Cu1

C2N对CO氧化反应具有更优越的催化性能。异核双金属原子间的协同可以有效调节d带中心位置,使反应物或者中间体与催化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其催化性能。鉴于异核双金属原子组合的多样性,原则上讲,更多的异核双金属原子体系可以被开发出来,催化性能也会更加优越。本课题将广泛研究的单原子催化剂拓展到异核双金属原子催化剂,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开发新型催化剂提供一个新思路。

文章链接:









































北京中科曝光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longarts.com/mfszl/4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