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近十年的百部高票房电影,一窥内地影
传媒内参导读:有观众认为,近些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烂片横行,很难应对“好莱虎”的来势汹汹。那么,到底是中国观众偏爱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电影自己不争气呢?从近十年的内地年度票房十强榜单中,或许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来源:文创资讯(ID:chuangyiyun)
作者:任珊
已获授权
年开局以来,国产片的处境一直十分尴尬。春节档横扫票房之后,国产片似乎就再也没有“重振雄风”。哪怕是到了暑期档,国产片依然要对进口片避让三分。仅仅是一部好莱坞动画电影《神偷奶爸3》,也能在5天揽下5亿票房,足以让国产片闻风丧胆。
截止到目前,内地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中,只有三部是国产电影,剩下七部都是进口片。虽说接下来还有暑期档和国庆档两个强档期,上半年国产片在进口片的猛烈攻势下“完败”,已是不争的事实。
国产片遭遇进口片的票房碾压,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有观众认为,近些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烂片横行,很难应对“好莱虎”的来势汹汹。那么,到底是中国观众偏爱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电影自己不争气呢?从近十年的内地年度票房十强榜单中,或许我们可以一窥端倪。
纵观百部高票房电影
一窥内地影市之变
还记得十年前票房最高的电影是哪一部吗?不是《集结号》,也不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一部今年刚刚推出续作,目前正在内地影院疯狂吸金的好莱坞大片。没错,年的票房冠军正是《变形金刚1》,当年在内地揽下了2.82亿票房。
十年过去了,《变形金刚1》的2.82亿票房早已不再令人称奇。仅从今年上半年来看,斩获5亿以上票房的电影就有20部之多。十年间,内地影市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呢?纵观近十年来跻身年度票房十强的部电影,或许可以从中一窥端倪。
1、内地影市迈入10亿时代
由上表可见,年是内地电影市场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好莱坞大片《阿凡达》斩获13.39亿票房,成为内地电影市场首部票房过十亿的电影。第二年,《变形金刚3》同样斩获了超10亿票房,再次验证了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潜力。
好莱坞大片冲破10亿大关后,国产电影很快迎头赶上。年,中小成本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12.71亿的票房神话。此后《西游降魔篇》、《心花路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也陆续突破了10亿大关,国产电影的“10亿时代”自此开启。
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全年的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9亿元,全国影院总数超过家,银幕总数已达块。这一连串的数据,已经让中国电影市场成为了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从当年的票房十强榜单来看,票房过10亿的电影高达8部,其中5部是国产电影。
近两年,尽管电影市场增速逐渐放缓,迈过10亿票房门槛的大片却越来越多。去年,有9部电影在内地斩获了超10亿票房,其中5部是国产电影。今年上半年刚过,已有10部电影票房超过了10亿。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破十亿电影数量将再度突破纪录。
2、重工业电影最“吸金”
纵观近十年内地影市的票房冠军,绝大多数都是大投资、大制作、大阵容的重工业电影。这些电影以绚丽的特效、宏大的场面,给观众带来了绝佳的视听体验,其吸金能力不仅在中国市场,在美国本土市场以及全球各个海外市场都是惊人的。
近几年,国产重工业大片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票房潜力。年,《捉妖记》以24亿票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同年,《寻龙诀》斩获16亿票房,被视为国产重工业电影的新标杆。年,《美人鱼》狂揽34亿票房。这些国产重工业大片的“吸金力”,已经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地斩获高票房的重工业电影中,好莱坞系列电影为数不少。仅是《变形金刚》系列,十年内就有三年问鼎内地票房冠军。《速度与激情》、《哈利·波特》、《系列》、《复仇者联盟》等系列电影,几乎每部都能跻身票房十强。反观国产片,除了两部《画皮》,几乎没有成功的重工业系列电影。这或许是国产电影票房稍显落后的重要原因。
3、香港电影人的贡献突出
纵观近十年来的票房十强电影,还会发现一个现象,相当多的高票房电影,都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据文创资讯统计,-年跻身票房10强的国产片中,有27部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1部是纯港片,4部是多地区合拍片,只有19部电影是纯正的“内地血统”。
从去年来看,《美人鱼》、《湄公河行动》、《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四部电影都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票房都突破了10亿大关。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更是以33.92亿的超高票房,刷新了内地票房纪录。今年上映的《西游伏妖篇》、《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等电影,同样有着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表现。
历经十余年发展,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不仅成为了国产电影的一种重要类型,也在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唤起观众观影热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国产电影在票房上的高歌猛进,离不开香港电影人的贡献。
4、名导走下神坛,跨界导演成为吸金王
前些年,常年居于票房排行榜前列的,除了好莱坞大片,还有中国知名导演所拍的电影。张艺谋、冯小刚、姜文、吴宇森、陈可辛……这些名导一旦推出新作,就相当于预约了当年的票房十强排位,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票房号召力。
近几年,这些知名导演还在不断推出新作,票房号召力和影响力却大不如前。去年,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仅斩获4.84亿票房。张艺谋执导的中美合拍片《长城》,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未达预期。近三四年的高票房电影中,名导执导的电影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知名导演走下神坛,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所拍的烂片消耗了以往的好口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晋导演的崛起。自年以来,中国影坛出现了一支“新生军”——跨界导演。徐峥、赵薇、郭敬明、韩寒等跨界导演,都成为了电影圈的“吸金王”。据文创资讯统计,近十年的票房十强榜单中,有7部电影是跨界导演执导的。
这些跨界导演,本身有着数量庞大可以直接转化为观众的粉丝基础。他们在圈内的人脉以及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新人导演无法企及的。跨界导演的到来,为相对单调的中国影坛输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由于专业性不足,跨界导演的作品多数褒贬不一,引发了不少争议。
主场作战的国产片
赢不了进口片吗?
十年前,内地影市的票房冠军是《变形金刚1》。十年后,内地影市的票房冠军是《速度与激情8》。听起来,中国内地的票房市场一直被好莱坞大片“垄断”,事实却并非如此。
据文创资讯统计,-年跻身当年票房十强的部电影中,51部电影是国产片,49部是进口片。由此可见,尽管好莱坞大片一向声势甚大,国产电影其实并没有“输阵”。
具体来看,国产片的票房表现似乎有“大年小年”之分。在年、年和年,国产片的票房表现好于进口片,各有6-7部电影跻身当年的票房十强。在年,年和年,国产片总体的票房表现逊色于进口片,只有3-4部电影跻身十强榜单。
现在来看,国产片票房爆发的三年,都是因为某种类型的电影的走红。年恰逢建国50周年,是主旋律电影的高产期,诞生了《建国大业》等四部高票房主旋律电影。年是青春片崭露头角的一年,赵薇、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大获成功,引领了青春片的拍摄热潮。年,“喜剧”成为了这一年的电影关键词,不少优质的喜剧片都斩获了票房佳绩。
近十年中,国产片惨遭票房碾压的那三年,则是因为遭遇了好莱坞的“票房怪兽”。年上映的《变形金刚》、《哈利波特5》、《加勒比海盗3》,年的《变形金刚3》、《功夫熊猫2》、《哈利波特8》、《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年的《碟中谍4》、《复仇者联盟》、《泰坦尼克号》,每部都是全球范围的“票房收割机”,国产片很难与之匹敌。
如此来看,今年上半年国产片的票房低迷,就不是那么令人意外了。上半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都属于近十年来最为吸金的系列电影。更何况,上半年上映的国产片总体质量平平,虽有一些口碑不错的作品,但其质量不足以引发观影热潮。
不过,下半年还有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三个强档期,现在断言国产片的“完败”,未免为时过早。据文创资讯统计,近十年跻身年度票房十强的国产电影中,有31部电影都是下半年上映的,上半年上映的仅有20部。也就是说,下半年的国产电影如果品相稍好,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成为票房大国就够了吗?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十年。十年来,国内电影票房从33亿增至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银幕数也超过了4.5万块,成为世界拥有银幕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然而,当我们回顾这十年的高票房电影时却会发现,能在电影史上留存下来的,能够经得起观众、历史、艺术、美学检验的电影,依然少之又少。尤其是最近五年的高票房作品,只有《湄公河行动》、《夏洛特烦恼》、《大圣归来》等寥寥几部赢得了好口碑,大部分高票房电影的口碑都是褒贬不一,其中更掺杂着《小时代》、《私人订制》等口碑扑街的作品。
究其原因,中国电影产业还存在着不少短板。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化仅仅处在起步摸索的阶段,电影类型比较单一,同质化和跟风现象严重。想要补齐这些短板,提升国产电影的品质,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每一个影视从业者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另一方面,逐利资本大量涌入影视圈,也是国内烂片丛生的重要原因。进入影视行业的资本大多数都是不专业的资本,他们追求的是收益,而不是作品的质量。受制于资本的需求,不少电影制作者只得把电影当成一门生意,通过IP和鲜肉换来了高票房,却牺牲了电影的品质。近些年高票房低口碑的电影,大多都陷入了这样的怪圈。
历经十年的发展,中国能够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票房大国不等于电影强国。如果影视制作者满足于“票房大国”的美名,一味地追求票房,无视电影品质,最终只能落入口碑票房双输的结局。身为票房大国,影院里最受追捧的却是其他国家的电影,还有比这更尴尬的事吗?
相关阅读:
2.1亿美金、吕克·贝松最贵电影…中国资方基美影业能否凭《星际特工》翻身?
来源:每经影视
(ID:mijingyingshi)作者:每经记者
已获授权
7月11日,一身黑衣的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竟出现在杭州,站在了阿里主办的“网商大会”演讲台上,让人颇为惊喜。
著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现身“网商大会”现场(每经记者摄)
作为一位因《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而享誉全球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带来了他最大的野心之作《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以下简称《星际特工》),即将呈现给世界。
影片投资2.1亿美元,创下全球独立电影公司最高投资纪录的电影。当然,这样一部备受期待的影片背后不乏中国资本的身影——“基美影业”(新三板股票代码:)。作为该片的主控方,《星际特工》的商业表现同样牵动着基美影业的心。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海报
其实,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电影项目和海外电影公司,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今,无论是实力雄厚如好莱坞“六大”影视传媒巨头,还是独树一帜的好莱坞独立制片公司们,背后都不难看到中国资本的身影。
而此次的《星际特工》不仅是吕克·贝松和基美影业在影片方面的合作,更是双方在紧密的股权联姻后推出的首秀。
那么,在打造出众多经典影片后的吕克·贝松,此次苦心孤诣的《星际特工》将取得怎样的成绩?背后的基美影业又能否凭这部电影打一场漂亮的翻身战?
资本:吕克·贝松和基美影业
股权联姻后的首秀
早在去年,基美影业便与吕克·贝松旗下公司欧罗巴(EuropaCorpS.A.)联合制作了第一部中法合拍片《勇士之门》,该片于去年11月在中国大陆上映,但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紧接着,去年年底,基美影业的全资子公司出资4.5亿元,收购了吕克·贝松旗下电影公司欧罗巴27.89%的股份。基美影业也因此成为了欧罗巴的第二大股东,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出任欧罗巴董事。
基美影业相关公告(截图)
如今即将上映的《星际特工》便是双方在紧密的股权联姻后推出的首秀,基美影业同时也是《星际特工》的主控方。而年基美影业的业绩下滑严重,《星际特工》的表现对基美影业的现在和未来无疑都至关重要。
《星际特工》无缘全球同步放映
现场,吕克·贝松讲起了由他导演、编剧、欧罗巴制作的大片《星际特工》,这部电影九天后就要在北美上映了,改编于他自童年起就钟情的一部法国漫画,影片将构造一个庞大的新宇宙。该片投资更是高达2.1亿美元,堪比《变形金刚》这类好莱坞电影的级别。
根据基美影业公告,基美影业既是吕克·贝松旗下公司欧罗巴的第二大股东,又对《星际特工》投资了万美元,同时基美影业还拿下了该片中国区的独家发行权,对这部电影可谓深度参与。而据外媒此前专访吕克·贝松的报道,欧罗巴实际上已经通过预售版权收回了96%的成本,在财务投资上基本没风险了。但这部影片需要达到多少票房才能让基美影业“上岸”?不得而知。
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性对全球电影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票仓”,中国市场的商业成功对一部全球发行的电影可谓半壁江山的保障。为了增加在中国市场的卖点,《星际特工》甚至请来了偶像小生吴亦凡。
《星际特工》吴亦凡剧照(图/Mtim时光网)
不过,《星际特工》已定档7月21日北美上映,但中国的定档时间却迟迟没有敲定。这对一部寄望于全球市场爆发的电影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多位电影业内人士对每经影视记者透露,市场上长期流传着一种“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说法,即7月暑期档,为了保护国产电影的票房,相关部门会调控海外大片的上映时间,以免国产电影与之正面对抗。但随着当年市场的整体情况,每年7月引进片的定档命运都不一样。
每经影视记者查询时光网的数据发现,年7月上映了48部电影,就总共只有2部引进片;年7月上映48部电影,有4部引进片。年7月预计总共上映34部电影,共有3部引进片。
北美上映近在眼前,至今仍未宣布中国上映日期的《星际特工》看来已无缘7月档,恐怕无法实现全球同步上映。
如果不是全球同步上映,担不担心会对票房有影响?对于基美影业而言,这个项目的全球票房需要达到多少才能让公司赚到钱?就《星际特工》的商业问题,和基美影业的相关运营问题,每经影视记者7月10日晚间向基美影业方面发去采访提纲。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回复。
前作失利,基美影业面临转型阵痛
国内观众可能并不熟悉基美影业,但电影圈里基美影业是赫赫有名的“批片”(又称“买断片”)大户。
在国内电影行业,只有两家国有企业中影与华夏,拥有进口分账大片的发行资质。根据中美的进口片协定,每年有34部限额的好莱坞电影引进中国,与美国电影市场同步上映,此类影片为分账大片,如《速度与激情》系列。走中外合拍片的道路,可以绕开34部限额,但合拍片需要很多中国元素在影片中的呈现,具有较高的门槛,如《长城》。
引进片还有另一种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就是包括基美影业在内的许多“批片”公司的主营业务——通过较低的价格买断影片在国内的发行收益,而这些电影通常都会比国外滞后一段时间上映,此类影片属于“买断片”,俗称“批片”。成立于年的基美影业,就是靠批片生意发家的。
年基美影业登陆新三板,随后,基美影业年的年报让业界震惊:营收增长.40%,净利增长.71%。主要贡献就来自于“买断片”《超体》《暴力街区》的收益。
基美影业年年报截图
而基美影业与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公司也结下了合作渊源。
但“批片生意”已越来越不是一本万利的“捡漏”市场。每经影视去年对批片行业进行过深入报道,行走批片行业近十年的业内人士曾对每经影视记者感叹: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批片市场变化很大。曾经可以通过一次性买断批片在国内的票房收益,可国内电影市场越来越大,精明的国外电影片方也不再愿意被买断收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议”,国外片方往往既要版权费又要参与国内票房分账。
这种情况下,对基美影业而言,向制片上游走,把控更多的资源,似乎是一条必由之路。而大幅转型带来的阵痛也是明显的,年基美影业净利润为-2.6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
基美影业年年报截图
基美影业年报中称,发生亏损主要原因是司主控主导了《魔轮》《勇士之门》《超级快递》3部影片的剧本开发、投资制作、宣传发行等环节,投入成本较上一年度大幅增加。同时,上述影片电影票房也未达预期。
尤其是《勇士之门》这部电影是基美影业与欧罗巴公司联合制作的第一部中法合拍片,亦是一部卡司华丽的大制作,但国内票房仅两千多万元,十分惨淡。
《勇士之门》累计票房仅万元(图/CBO中国票房)
从去年底开始,基美影业已经是欧罗巴的第二大股东了,如果《勇士之门》还只是双方深度合作的试水和磨合,那《星际特工》就是检验两家公司联姻成果的关键要素了。
人物:艺术,商人,野心
吕克·贝松的平衡术
现场,吕克·贝松来了一场“脑洞大开”的跨界演讲和对话。
虽然主题是关于原创力和想象力,可大家的焦点总是无可避免的落到不那么“诗与远方”的商业问题上。作为艺术家,吕克·贝松也不太愿意谈票房、公司运营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自有运营团队替他操心。但他还有一重身份是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欧罗巴”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去年年底,欧罗巴又与中国资本“基美影业”亲密相拥。谈钱,也似乎是这位欧罗巴公司灵魂人物所不得不面对的。
(每经影视制图)
就连台下位电商代表举手向吕克·贝松提问时,也讲述所有创作者在面临将创意付诸产品时的共同困惑:“我是一个设计师,我的创造力怎么变成很好的商品?”
吕克·贝松坦言,就电影这门既是艺术又是文化产品的创意门类来说,
“如果让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做所有制片上的决定,这肯定是灾难。反之如果全是企业家和金融家来全权决定,把艺术家放在一边,也一定是行不通的。”
几年前,吕克·贝松曾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创立欧罗巴公司是希望自由,有了这个公司可以让不同的年轻导演去自由的表达。而近年来欧罗巴的公司业绩并不理想。今年欧罗巴的力作,由吕克·贝松亲自导演和编剧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上映在即,一个关乎吕克·贝松声誉和他一手建立起的欧罗巴影业前途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对话吕克·贝松
“如果是角色不好、故事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
在吕克·贝松看来,一边是商业价值,一边是艺术家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各司其职。
“比如我决定花大的代价去拍两秒钟的镜头,我们公司预算部的同事就会过来说,你确定吗,这两秒钟是很贵的。我会衡量,如果我觉得这两秒钟对这部电影来说非做不可,那我会坚持。”
至于电影产业的未来怎么样,吕克·贝松表示完全不知道。
“我只知道观众在15部电影面前做选择的时候,宣传、营销都不是关键。大家在意的是这部电影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共鸣。生命中最不稳定、最无形、又最难以控制的就是情感,而我的工作就是捕捉人的情感,再把这些感情交还给观众。”
每经影视:一个艺术家,恐怕时常会被周围人的担忧,灵感从哪来?灵感枯竭了怎么办、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吕克·贝松:每个人的创造灵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我的灵感来自于需求。
小时候很穷,没有玩具,怎么实现自己的乐趣,就是通过自己创造。所以我的创意来自于很小的时候,我将石块、木头想象成外星人。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有时候贫穷反而使你更加富有。
我从17岁开始写作,每天早上四点半醒来写剧本。几十年如一日的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开始总是不好的,写了很多垃圾,但一点点就坚持下来了。30年了,我觉得我写作能力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一旦学会了就不会忘。所以最需要的是热爱,然后是坚持。
每经影视:我们早年看您的《这个杀手不太冷》深受感动,成为我们的经典回忆,但是后来看您的作品是科幻、特效的更多一些了,《星际特工》也是科幻电影。在科幻电影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类型选择上,您是怎么考虑的?
吕克·贝松:无论什么类型,我觉得最重的都是讲故事的能力和塑造角色的工具,科技只是手段。
拍两个真人可以不用高科技,但要拍出几个不存在的角色,就必须借助科技来实现。我并不觉得有很大的分别,关键是讲述我想讲述的故事,和塑造我想塑造的角色。
《星际特工》的特效酷炫,但技术上我有后期数百人的团队帮我想呈现办法。我在现实生活中,不用电脑,写剧本都是手写。我根本不担心技术会影响我的创造力。我脑海里有一个画面,思考这三个人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如果是角色不好、故事不好,那就是我的问题。
每经影视:您既是编剧,又是制片人、导演、监制,这么多重身份您如何平衡?
吕克·贝松:一个人本来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妹妹,很好的妻子,很好的员工,很好的朋友。只是一个人在不同的角色中时,做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做不同的角色是不同的挑战,是很自然的。
我对年轻人也建议说,要试着离开你熟悉的安全区域,去承担一定的风险,去探索新的领域。如果不去承担风险,当然不会发生坏事,但也不会发生什么好事。
每经影视:好莱坞大片在任何国家、地区都是长驱直入,而法国却一直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您在让法国电影叫好又叫座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艺术和商业上您如何取得这么好的成就?
吕克·贝松:很难说什么是商业的,什么是艺术电影。我觉得凡是做电影,都要与商业发生关系,因为你要花钱才能做。
我也不觉得好莱坞制片厂的电影、和独立电影有什么区别。看什么电影,不也都要花钱买电影票么。法国电影看上去更艺术,好莱坞更商业。但观众花一样的价钱去买票观看,这难道不是法国电影更商业化的表现吗?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最重要的在于电影的丰富性。你每天看文艺片会腻,每天看商业片也会烦。所以各种各样的电影都需要,电影院需要存在不同类型的电影。不同类型的电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评判的标准。
微主编:温静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longarts.com/syff/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