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黄州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它的具体内容是: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法律法规,完善公共文化制度规范,加强改革创新,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提供建设经验的地区。这项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人民群众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就是身边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更多人享受到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普通人能够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享受文化带给人的精神愉悦。黄州是全市唯一的市辖区,辖3镇1乡5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万,有95个行政村和48个社区。自年4月启动全国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如今3年过去,创建成效如何?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祁志龙介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州区紧紧围绕文化惠民、乐民、育民、富民目标,将示范创建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民心工程和幸福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今天的黄州,文化工作短板不断补齐,公共文化触手可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01

春风拂面——政府主导,示范区创建凸显文化担当

沉寂了十余年后,位于黄州沙街的原赤壁影剧院重新吸引了市民的目光。人们看到,影剧院的外墙搭起了手脚架,剧场内每天紧锣密鼓地施工,这让不少黄州老市民由衷地感到高兴。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为了这座影剧院的“重生”,黄州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赤壁影剧院始建于年,曾是老黄州的文化地标。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影剧院放映和演出等经营活动难以为继,实行改制后功能变迁,后来长期闲置。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而黄州区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的百姓剧场。

△黄州区百姓剧场效果图

示范区创建启动后,黄州区把百姓剧场的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明确回购赤壁影剧院并将其改造为百姓剧场,既实现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又为市民就近提供了一个惠民文化阵地。就维修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逐个解决推进,并以会议纪要的方式进行明确。按照工程预算,维修改造主体工程总投资近万元。建设资金如何筹措?黄州区不等不靠,创新投融资方式,整合政府债券,引入第三方主体投资进行建设。在改造过程中,因为赤壁影剧院被列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区文化和旅游局依据文物保护法,对原赤壁影剧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的外观和设计结构,对外墙和各功能区加固修缮,力求在细节上恢复当初的模样。改造后,剧院总面积将扩大到平方米,集演艺、文体活动、艺术展示、会议庆典等功能为一体,可容纳观众多人。消息传来,赤壁影剧院的老职工林建农激动万分,他18岁刚上班就见证了赤壁影剧院的建设,如今能在退休前看到剧院的重生,他特别欣慰。这是政府主导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一个生动实践。文化兴则黄州兴。为了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黄州区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全区乡镇街道主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印发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将示范创建作为乡镇街道、区直单位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委和政府政务督查范畴,定期、不定期发布工作进展通报,督促示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三年来,黄州区共整合中央、省、市和本级财政公共文化奖补及专项建设资金3亿元,专门出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奖补办法》,累计投入多万元进行数字化建设,投入万元用于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投入60万元进行村村响改造,文化阵地由点及面全面铺开,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服务质效逐年提升。

02

春潮带雨——以创促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提档升级

每当夜幕降临,陈策楼镇盂钵桥村村民肖腊荣就会和村里的姐妹们聚在村里的文化小广场上跳舞。近年来,她见证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所带来的改变,“以前都是自己跳,后来镇里村里给我们配备了很好的音响设备,还有腰鼓,我带领村里20多名姐妹成立了舞蹈队,大家在这里跳得蛮开心。”陈策楼镇盂钵桥村文化广场只是黄州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精心打造的网络下,区级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传习馆、美术馆(农民画馆)、博物馆、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李四光纪念馆、百姓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社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从城市到村镇,老百姓们总能找到适合的文化活动阵地。

△陈策楼镇盂钵桥村新建的多功能运动场

11月29日,家住市委大院的居民王女士带着六岁的女儿又来到附近的区图书馆打卡。这里成了她们母女俩周末最喜欢去的地方。“馆里活动也多,疫情期间还开展了很多线上活动,让孩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就是位置小了点,要是再多点书就更好了!”她说。

△文化文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惠民演出在陈策楼镇陈策楼村百姓大舞台开幕

她还不知道,借助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东风”,区委、区政府已经启动区图书馆新馆建设,总投资万元,以一级馆的标准,设计藏书总量达50万册以上,阅览座席席以上,届时将极大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目前,施工方正抓紧工期,力争主体结构在年底前封顶。

△黄州区图书馆新馆设计效果图

这三年来,黄州区着力推进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除了新启动区图书馆新馆、区级百姓剧场、区级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还对全区9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处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提档升级。加快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区图书馆先后投入31万余元完善总分馆功能设施,目前已建成1个总馆、14个分馆、71个馆外流通服务点的三级总分馆体系,新增12处星级以上农家书屋,通借通还端口基本打通。新建38处露天电影文化长廊,14处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和城乡多功能运动场,广播电视“户户通”、智能广播“村村响”、人均体育面积和文体广场覆盖率领先全市。

△红色文艺轻骑兵、陈潭秋故居景区游客共同参与“礼赞祖国同唱一首歌”快闪活动

陈潭秋故居景区建设进入第三期,成功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启动申报国家4A级景区评审;李四光纪念馆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成刘子通烈士纪念馆、福音堂黄州革命史陈列馆、杨家湾烈士陵园,区内旅游景区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这三年来,黄州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全力推进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读者70余万人次。与此同时,黄州区加强数字文化服务推广,不断延伸公共文化的触角,全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基本建成。

03

春雨如酥——特色彰显,群众文化活动驶入快车道

10月30日,第八届“舞动赤壁”舞蹈大赛选拔赛在青砖湖广场火热开赛,来自赤壁街道26个社区和两所学校共29支代表队参赛,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示范创建以来,文化春风吹遍黄州城乡。每年举行全区群众广场舞大赛、农民丰收节、民俗庙会、寿苏会,每年送戏下乡场,公益电影放映次,文艺专场演出30场。打造书香黄州,连续举办三届“黄州读书人”演讲比赛,打造黄州人自己的阅读品牌。

△“黄州读书人”比赛连续主办三年,成为书香黄州的品牌活动

在各乡镇街道,“舞动赤壁”“星耀东湖”“陶店幸福渔农节”“堵城民俗龙舟赛”“路口紫云英节”“陈策楼荷花节、月季花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目不暇接,一乡一品的格局已然形成,展示出群众文艺旺盛的生命力。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的背后,不仅来源于文化服务阵地的普遍建强,还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壮大。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理事能力,黄州区通过内部竞聘上岗、区聘乡用和政府补贴等形式,解决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常年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广场舞、农民画、牌子锣等免费培训,壮大各类基层文旅体队伍余家,队员人数00余人。

△红色文艺轻骑兵以艺抗洪

这三万余人的队伍,也成为黄州区各类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他们既是“红色文艺轻骑兵”也是“文化进万家”小分队,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走进抗疫抗洪前线,走进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以艺战疫、以艺抗洪、以艺促改,引导群众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更好服务社会注入全新活力。

△红色舞蹈剧《曙光》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

多彩的群众文化为精品生产提供丰富的素材,优秀的文艺精品让群众文化更具生命力。示范创建期间,黄州区的文艺创作也步入了空前繁荣期。纯文艺期刊《黄州文艺》《黄州诗联书画》《黄州书画诗联报》创刊发行;《三苏醒世哲言》《邾城历史文化展览图辑》《巴河记忆》和《苏东坡游踪》《东坡文化论丛》《苏东坡与黄州诗书画集》等4部《黄州东坡文化研究典藏》研究文献刊印;运动歌曲《更强,黄州》《我运动,我快乐》纯本土化创作充分诠释黄州地域特色;歌舞情景剧《我们的季节》冲刺国家群星奖;红色舞蹈剧《曙光》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广场舞《黄州俏大妈》代表中南六省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俏夕鼓韵》《莲湘舞出幸福来》《舞起来》《幸福大妈扭起来》分别在全省历届广场舞展演中获一等奖;宣纸烙画《赤壁风光》《开门红》连续斩获中国(潍坊)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小戏小品《送碗》《天上人间黄梅腔》获省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一等奖。

△《幸福大妈扭起来》等广场舞分别在全省历届广场舞展演中获一等奖

今年疫情期间,黄州文化人创作的湖北大鼓《十劝大家莫出门》、黄州方言《湖北农村防疫口诀》、黄冈善书《隔离》,快板《防汛防疫保家园》《十项防控记心尖》等作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无形无质,却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黄州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发力于新时代,兼顾城乡,均衡发展,立足人民,普惠于人民。春雨润物,泽流及远。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黄州市民翘首以盼的图书馆新馆、区级百姓剧场即将投入使用,陈潭秋故居景区也将完成提档升级,数字化服务更加便利。我们相信,黄州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必将为黄州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来源:黄州区文旅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longarts.com/syff/59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