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春四季花月季
撰稿
杨济清排版
彭续宾编辑
蒙玮迪
冬月初七,冬至。
岁末寒风中,
晨曦路北缘的月季,
含苞绽放。
月季别名
月季又有月月红、长春花、四季花、斗雪红、胜春、瘦客、痴客、断续花等别称,考其来源可知,这些名称反映着月季花给人留下的感性印记。
“月月红”、“长春花”、“四季花”三个名称较易理解,点出了月季花“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宋祁:《益部方物略记》)的花期特点。
“斗雪红”凸显了月季岁寒不凋、能经霜雪的品质。
“胜春”亦是指月季不随春去春来而开败的特性。
“痴客”一名见于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书中列出了花中“三十客”,其中将月季称为“痴客”。他并未解释,或许是说月季久久在人间缱绻不愿凋谢之中自有一种“痴”意吧。
关于“瘦客”的名号,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解释道:“缀屏之花,此为第一。所苦者树不能高,故此花一名‘瘦客’。”
李渔还为月季新添“断续花”一名,理由是:“花之断而能续,续而复能断者,只有此种。因其所开不繁,留为可继,故能绵邈若此。其余一切之不能续者,非不能续,正以其不能断耳。”
从月季的种种别名中可以看出,常开不败的花期成为人们心中月季最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始终与月季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如影随形。
典籍记载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关于“月季”之名的明确记载是宋代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月季花》:“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蜀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
而《文苑英华》收有唐人苏颋《长乐花赋》,云长乐花为“长虞所赋蜀长乐花”,即晋代傅咸《紫华赋》所咏之花。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方物记·草》中亦说“长乐花,今蜀人谓之月月红。六朝谓之紫花”,由此观之,古代典籍中有关月季花的记载可上溯到魏晋时期。
宋代以后,文人墨客对月季多有吟咏,诗句中彰显了月季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蕴。此外,宋祁《益部方物略记》、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王象晋《群芳谱》、清初陈淏子《花镜》等著作都对月季花作出了说明性的介绍。清代还有专门阐述月季花习性及栽培方法的《月季花谱》等著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则介绍了月季花的药用价值,并收录了几种以月季作为药材的药方。
超脱时序的坚定
月季是中国传统花卉之一,文人墨客对其颇多题咏。除赞叹花之娇美之外,诗人们也将情感投射在月季花上:托物言志,以花喻人,表达对理想人格的思索与追寻。
月季是娇妍的,苏轼在《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中说月季:
长春如稚女,飘颻倚轻颸。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
徐积有《长春花》五首亦赞月季:
“叶里深藏云外碧,枝头长借日边红。”
又:
枝上疏疏花启房,轻绡重锦迭为裳。更分深浅两般色,不作寻常一面妆。蕣有红华须斗艳,兰虽清节亦交香。
赵师侠《朝中措》赞月季:
“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
杨万里《腊前月季》一句更绘出月季初放的情态: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如翡翠茸。”
赏花之余,诗人们敏感地抓住了月季四时不败的特性,在中国古代“诗言志”的抒情传统影响下,将情感与志向寄寓在对月季的吟咏之中。
傅咸赞月季“挺秀色于冰涂,厉贞心于寒道”(傅咸《紫华赋》)。苏颋说长乐花“陵于早寒,假春期而不彩,虽秋令而不残。冲雨霰之飞薄,任云山之险难,芳弗珍于靃靡,节常慕于檀栾”(苏颋《长乐花赋》)。
宋代之后有关月季花的诗作更多:“群花各分荣,此花冠时序,聊披浅深艳,不易冬春虑”(宋祁《月季花》)、“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后风”(徐积《长春花五首·其一》)、“倚阑与挂壁,相伴岁寒中”(范成大《题月季花》)等诗句赞美了月季不随时节变易而开败的品质。
“牡丹殊绝委春风,露菊萧疏怨晚丛,何似此花荣艳足,四时长放浅深红”(韩琦《东厅月季》)、“一枝才谢一枝妍,自是春工不与闲,纵使牡丹称绝艳,到头荣悴片时间”(朱淑真《月季花》)、“叶底枝头红小,天然窈窕,后园桃李漫成蹊,能占得、春多少。不管雪消霜晓,朱颜长好”(舒亶:《一落索》)、“不比浮花浪蘂,天教月月常新”(赵师侠:《朝中措》)等作品将月季与只开一季便萎谢的牡丹、桃李等花相较,更凸显了月季“朱颜长好”的特点。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俗云:‘人无千日好,花难百日红。’四季能红者,现有此花,是欲矫俗言之失也。花能矫俗言之失,何人情反听其验乎?”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将月季列为花中“十二友”之一,借上官婉儿之口说:“芙蓉生成媚态娇姿,外虽好看,奈朝开暮落,其性无常。如此之类,岂可为友?至月季之色虽稍逊芙蓉,但四时常开,其性最长,如何不是好友?”直接将月季四时常开的花品与理想人格联系起来。
古人欣赏月季超脱时序的坚定品质,恰如欣赏松柏之后凋、竹之“千磨万击还坚劲”。这些四季常在的植物身上寄托了古人对君子“有恒”品格的追求——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而是怀瑾握瑜,“寒暑不改,似固常守”(宋祁《益部方物略记》)。
盼春常在的美好愿望
月季不仅是诗中常客,其鲜妍的花容也常常出现在绘画、器皿与服饰中。同样从月季四季常开的花期特点出发,人们在月季图案中更多取“长春”之意,表达盼望生命之春常在的美好愿望。
月季与牡丹的组合寓意“富贵长春”;月季与白头鸟的组合寓意“长春白头”;花瓶上插着月季花,代表“四季平安”;月季与“万寿”二字组成的图案,代表“万寿长春”;月季与竹则象征“节节长春”。
宋赵昌有《岁朝图》,花团锦簇,鲜艳热烈。画中有梅花、山茶、水仙和长春花,色彩明丽,富丽堂皇。明代周之冕和孙克弘的同名作品《百花图》、陈老莲的《花鸟草虫册》和清代居廉的《花卉昆虫图册》中月季都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其“长春”的吉祥寓意,月季也被应用于华美的器皿与服饰中。
明代有青花折枝月季纹碗、釉里红缠枝月季纹盏托,缠枝纹连绵不断,春意生生不息。
清康熙年间有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其中月季为十一月花卉,配诗为“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赞美月季品格。故宫博物院现仍保存的两件后妃服饰也有月季纹样:深藕荷色月季花纹织金缎小坎肩为便服,雪灰色缎绣四季花篮棉袍为吉服,与牡丹、芍药相比少些富贵雍容,却也吉祥雅致。
月季还常常与藤萝一起出现作为纹样,光绪年间有绿地粉彩藤萝月季花纹的花盆与奓斗。取月季四季常开的“长春”之意,而藤萝之藤蔓与“万”字同音,二者共同表达福气万年绵长之愿。
藤萝月季花鱼缸图样
绿地粉彩藤萝月季花纹花盆
深藕荷色月季花纹织金缎小坎肩
中国古代月季文化成因
古代月季文化的上述面貌与中国农耕文化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四季更替中辛勤耕耘脚下的土地。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把握自然的规律与秩序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在心理上喜爱恒常不易的事物,而厌恶乃至畏惧违背规则的变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噩运。
儒家说“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喜爱岁寒不凋四季长青的松柏,大概也是这种文化心理的产物。月季不因季节变迁而荣枯——人们便将这一特点人格化,寄予自身的情感与志向,赞美其超脱时序的坚定品格。
另外,在四季分明、种植技术有限的条件下,月季“长春”的特点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给人以长时段的美的享受。人们便自然地将希望美好事物长存的情感贯注在月季花身上,赋予月季吉祥的寓意,表达对生活的憧憬与期许。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月季形象以四季常开不败为基础特点,人们从这一特点出发,赞美月季超脱时序的坚定品格,爱其春意常在的吉祥寓意。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月季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寄托了特殊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想与愿望。
(图片源自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第七届家史征文大赛~
部分往期参见
人物类
白寿彝
毛达
张国荣
危文瀚、王娟
南丁格尔
孙中山
鲍勃·迪伦
古丽加汗
社会类
抑郁症
绩点为王
我们这代人
解构母职
刻奇社会
我是平等的一代
疫下凡人
历史类雕像之争
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你未曾知道的北师姑娘
合背钱
大富翁背后的历史
文化类摇滚音乐剧
鼠疫
致敬教师
武汉二十四小时
浅唱词歌
归家路上
第三种绝色
桃花源
神隐之地,使者千寻
校园类无障有爱
人间观察
在师大遇见一棵树
吃货眼中的师大春天
选课自习这些事儿第一辑
选课自习这些事儿第二辑
enbao投稿邮箱:chunqiurenwen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elongarts.com/syff/6205.html